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他們在島嶼寫作《逍遙遊》


「他們在島嶼寫作」官網

高中時,因為少女的夢幻綺想,對現代詩有莫名的興趣,家裡書櫃的角落有本「余光中詩選」,翻開泛黃的書皮湧上來的是一股書的霉味,就著這樣的霉味,我重複讀著一首又一首。余光中的詩不晦澀,雖然那年紀的我不是全讀得懂,但或多或少能抓住詩裡的意境,或者自以為能抓住詩裡的意境,那些文字總有那麼多畫面、那麼多想像空間,足以填滿一個女孩的夢。不過說來慚愧,除了詩,余光中其他作品我讀得並不多,這次「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影展,分別以六位文學大師為主角,林海音、鄭愁予、余光中、楊牧、王文興、周夢蝶,我直覺的選擇了最熟悉的余光中---逍遙遊。


平日的午后時刻,電影院裡出奇的安靜,偌大的電影院,坐著稀稀落落的觀眾,屏息凝神等待這場旅行的開始,隨著光影的流動、紀錄片段與詩句的堆疊、音樂的鋪陳,平實的讓人意識到,原來這位受人景仰的詩人,這位高齡八十三歲的老人家是如此可愛,如此幽默,整部片子影像很美,詩,更美。

《紅燭》
三十五年前有一對紅燭
曾經照耀年輕的洞房
──且用這麼古典的名字
追念廈門街那間斗室
迄今仍然並排地燒著
仍然互相眷戀地照著
照著我們的來路、去路
燭啊越燒越短
夜啊越熬越長
最後的一陣黑風吹過
哪一根會先熄呢?
曳著白煙?
剩下另一根流著熱淚
獨自去抵抗四周的夜寒
最好是一口氣同時吹熄
讓兩股輕煙綢繆成一股
同時化入夜色的空無
那自然是求之不得,我說
但誰啊又能支配
無端的風勢該如何吹?


多麼動人,那是老夫妻彼此的依戀與依賴,影片中有一幕,余光中與夫人搭火車到枋寮,火車到站了,他先下了車,下車後不是往前走,而是回頭去牽他的老伴下車,這樣的畫面讓我感動不已,我的貝寶啊,你以後也會一直這樣牽著我,對吧?

《鄉愁》
小時侯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這是大時代兒女被迫烙上的印記,余光中21歲來到台灣,他在這個島嶼寫作,寫的卻是那片故土,鄉愁是歷史巨變的產物,是幸運的我們所不能體會的苦痛。他也曾經說過「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詩人的情感是豐沛的,凡是和他發生過關係的,他不會忘,更不忘歌詠。

《雨,落在高雄的港上》節錄
雨落在高雄的港上
早就該來的冷雨
帶來了一點點秋意
帶來安慰的催眠曲
把幾乎中暑的高雄
輕輕的拍打
慢慢的搖晃
哄入了清涼的夢鄉


睡吧,所有的波浪
睡吧,所有的堤防
睡吧,所有的貨櫃船
睡吧,所有的起重機
所有的錨鍊和桅杆
睡吧,所有的街巷
睡吧,壽山和柴山
睡吧,旗津和小港
睡吧,疲勞的世界


只剩下半港的燈光
有的,密擁著近岸
有的,疏點著遠船
有的流銀,有的浮金
都靜靜的映在水面
一池池燦燦的睡蓮
深夜開在我床邊


車過枋寮》 節錄 
雨落在屏東的香蕉田裡,
甜甜的香蕉甜甜的雨,
肥肥的香蕉肥肥的田,
雨落在屏東肥肥的田裡。
雨是一首溼溼的牧歌,
路是一把瘦瘦的牧笛,
吹十里五里的阡阡陌陌。
雨落在屏東的香蕉田裡,
胖胖的香蕉肥肥的雨,
長途車駛不出牧神的轄區,
路是一把長長的牧笛。

關於這個島嶼,是多點甜味,多點笑容的,這使人欣慰。

余光中說「我寫作,是迫不得已,就像打噴嚏,卻平空噴出了彩霞,又像是咳嗽,不得不咳,索性咳成了音樂,我寫作,是為了鍊石補天。」
又說「我真想在中國文字的風火爐中,煉出一顆丹來。我嘗試把中國的文字壓縮,搥扁,拉長,磨利,把它拆開又併攏,拆來且疊去,為了試驗它的速度、密度、彈性有些人,生來就是註定做某些事,是使命,也是天性。

電影末了,片尾字幕一頁頁捲上來,久久,電影院裡沒有人起身、沒有任何聲響,怔怔地,直到唐突的年輕工作人員打開了門、亮了燈,大喊「影片結束囉」,人們彷彿才回過神來,從那個詩的世界,回過神來。

1 則留言:

YC 提到...

一定會的!
一定! :D